当前位置: 首页 > 期刊 > 《中华中西医杂志》 > 2003年第16期
编号:10401117
鼻炎-哮喘联病
http://www.100md.com 《中华中西医杂志》 2003年第16期
     【文献标识码】 A 【文章编号】 1606-8106(2003)16-2458-02

    变应性鼻炎(AR)已成为全球性健康问题,支气管哮喘(BA)是AR最重要、最常见的伴发病 [1,2] 。在诊疗工作中,由于对“AR及其对BA的影响(ARIA)”认识不足,重视不够,常常顾此失彼,贻误病情。正确认识AR与BA的相互关系,有利于对整个呼吸道变应性炎症过程的认识和诊疗 [2]

    2001年,在美国变态反应哮喘免疫学学会(ACAAI)第59届年会上,专家们呼吁关注AR与BA的关系 [3] 。同年WHO组织相关专业的专家组成ARIA工作组(ARIA workˉshop group),召开了工作会议,出版了工作报告和专著 [4] 。中医学对鼻肺相互关系早有明确的论述:肺主鼻,肺气通于鼻。鼻为肺窍,肺气通之。肺气和利,则呼吸通畅,香臭可闻。肺热、肺寒、肺气虚、肺阴虚均可出现鼻部症状。肺气不畅,则鼻息不舒。肺病则鼻不利,热壅清道,气不宣通。肺主皮毛,皮毛受风寒,则鼻塞不通,流清涕打嚏。肺塞则流清涕,肺热则流浊涕,香臭不闻。
, 百拇医药
    中医对AR的病机认为:本病以脏腑功能失调和肺、脾、肾虚损为主要内因,外邪则多为风、寒、暑、湿、燥、火侵袭,尤其是感受风寒、异气侵袭鼻窍,肺气不宣所致。现代医学根据流行病学、病理生理学、免疫病理学和临床等研究结果,对AR与BA的相互关系和联合病有了新的认识,提出了一些新的概念。

    1 同一气道,同一疾病

    AR和BA是常见的联合病,在同一病人身上共存,从而启示“同一气道,同一疾病”(one airway,one disease)的概念 [1]

    上下呼吸道之间管腔相通,粘膜连续,粘膜表面覆盖有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和连续的基膜,呼吸道任何部位遭受某种刺激(如变应原、污染物质、病毒、细菌等)均可产生类似的反应。炎症在AR和BA的发病机制中起关键作用。AR和BA都是伴有粘膜变应性炎症的免疫疾病,上下呼吸道障碍常同时存在。
, 百拇医药
    现在认为,AR和BA并非各自独立存在的疾病,它们组成一个连续的统一体,常以相互依存的方式在同一病人身上共存。上呼吸道变应性疾病和BA可能代表“单一炎性气道综合征”(single infiammatory airway syndrome)的各个方面,所以有人倡议用名词“变应性鼻-鼻窦-咽-耳-支气管炎”(allergic rhino-conjunctivo-sino-pharyngo-oto-bronˉchitis)或变应性鼻-气管炎(allergic rhinobronchitis) [5] 。呼吸道变应性疾病可能是系统性疾病,因为上或下呼吸道激发试验(如用花粉)均可导致呼吸道另一端发生炎性反应,即下呼吸(支气管)激发试验可引起鼻粘膜炎症,而鼻粘膜激发试验同样引起下呼吸道炎症[6] 。有人认为,应该称这类病人患有呼吸道变态反应症,而不区分他们是患AR还是BA[3]

    综上所述,上、下呼吸道是一个连续的统一体,AR和 BA是一个病(呼吸道变态反应)的不同表现。根据受累上下气道的不同结构和功能,临床表现各异:如喷嚏与咳嗽,鼻充血、鼻塞与气喘,鼻涕或痰液等 [7]
, 百拇医药
    2 鼻粘膜:呼吸道变态反应之“源”

    气道炎症的机制之一是全身吸收炎性介质。变态反应患者对变应原产生全身性反应。鼻粘膜内产生的介质被吸收到全身循环中,因此,不仅在鼻腔内,而且在整个气道内产生炎性反应。根据这个概念,有效地治疗鼻腔炎症去控制全气道的炎症负荷,有助于减轻肺部炎症,从而控制BA [5]

    上呼吸道是呼吸系统防御气传颗粒和刺激物的第一道防线。敏感的支气管经常接受调节过的空气,而作为呼吸道入口的鼻腔则经常暴露在未经调节过的空气中,它在粘膜及其感觉神经的影响在鼻炎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。鼻功能的改变可对下呼吸道起直接的和(或)反射性作用。上呼吸道病变可影响这些关系。鼻腔是下呼吸道的“卫士”,犹如空气过滤器和调节器,为下呼吸道提供最适宜的空气。鼻粘膜的刺激和病变可对下呼吸道产生不利影响,故鼻腔病变可在病因学上诱发BA。大部分吸入的花粉变应原沉积在鼻腔内,导致抗原递呈细胞(antigen-presenting cells)和T细胞被激活。这些细胞游走到区域淋巴结,随后致敏的淋巴细胞在呼吸道内“安家”,不仅在鼻腔内,而且在下呼吸道内。这样,鼻腔炎症可间接地引起支气管反应性增高,而鼻腔炎症的抗炎治疗可降低抗原递呈(antigen preˉsentation),从而成为花粉性哮喘的合理治疗。
, 百拇医药
    由于IgE不仅存在于粘膜内,而且还存在于血循环中,故变应性鼻炎和哮喘可视为全身性变应性致敏的局部表现。用变应原浸出液作支气管激发试验可引起支气管收缩,而患者在临床上却只有鼻部症状。约有68%的AR患者有气道反应性增高,而那些支气管反应性很高的患者以后可发展成为BA患者。根据支气管反应性的变化,可预料在适当变应原接触下发展为症状性BA的危险。哮喘的危险因素是:高度变态反应、支气管反应性增高和变应原高负荷。

    由于大部分吸入性抗原沉积于鼻粘膜上,可能整个呼吸道变应性炎症反应在很大程度上起源于鼻粘膜,提示鼻腔抗炎治疗对防治BA有利。鼻腔皮质类固醇吸入疗法可能对呼吸道变应性疾病有治疗作用。在呼吸道变应性疾病患者中进行鼻内皮质类固醇治疗能减轻BA症状和运动性支气管痉挛。Aubier等发现用鼻内皮质类固醇治疗,可抑制支气管对乙酰甲胆碱的季节性反应性增高,而且其作用比经口吸入皮质类固醇更明显 [7]

    3 “变态反应推进”学说 [8]
, 百拇医药
    大多数AR病人并无BA,而大多数BA病人伴有AR;约有80%兼有BA和AR的病人报告,AR在BA之前或与BA同时发病,这与BA是AR的延伸,即AR向BA“推进”的概念是一致的。

    鉴于AR和BA是同一疾病在上、下呼吸道的不同表现,多数学者把AR和BA考虑为疾病分类学的单个病种(single nosologic entity):全气道炎性高反应综合征(total airˉway inflammatory and hyperresponsive syndrome)。这个模式可分为三个阶段:(1)鼻炎无支气管高反应或哮喘;(2)鼻炎有支气管高反应,但无哮喘;(3)鼻炎伴有哮喘。三个阶段的区分可能只是反映综合征的不同严重程度。一旦哮喘确立,支气管高反应就表现为持久的形式。从AR发展为BA,过多的变应原接触是关键性诱导剂。在某些AR患者,支气管高反应可以是暂时的,随着变应原接触的终止,可恢复正常反应状态。变应原免疫疗法可调控AR向BA发展,这也支持“变态反应推进”学说(allergic march theory)。
, http://www.100md.com
    4 AR:BA的危险因素

    上、下呼吸道可看作是一个独特的统一体,从而支持“联合气道”(united airway) [4] 的概念,但它们也有区别。

    在ACAAI第59届年会上,几项国际协作研究显示,AR是BA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 [3] :一项研究结果显示,90%的BA患者至少有一种鼻炎症状,约85%的BA患者至少有6种鼻炎症状中的4种;另一项研究调查了345例BA患者,其中81%的患者在BA发病前或BA发作过程中有上呼吸道疾病;第三项研究显示,在1412例常年性鼻炎的欧洲患者中,16.2%的患者有BA,而5198名对照组中仅1%患BA。伴有BA的AR比单纯AR更严重,BA随上呼吸道疾病的加重而加重。鼻腔治疗对BA的疗效证明,气道有独立的生理活动,控制某一靶器官的炎症可影响另一器官 [8]

    早就有学者指出 [9] ,AR是BA的危险因素,AR不再是孤立的疾病,而是复杂的综合征,其基础是全身系统性嗜伊红细胞活性,随后细胞游走到上、下呼吸道。特异性免疫疗法可降低季节性AR患儿BA的发生率。这些事实强调AR有效治疗的极端重要性。当代已有新的有前途的药物和免疫疗法问世,如白三烯受体拮抗剂(leukotriene receptor antagˉonisits)、磷酸二酯酶抑制剂(phosphodiesterase inhibitors)、鼻腔 内肝素制剂(intranasal heparin)、抗IgE抗体(anti-imˉmunoglobulin E antibodies)、细胞因子受体拮抗剂(cytokine reˉceptor antagonists)和变应原特异性免疫疗法,这些疗法必将在不久的将来改变AR的治疗模式 [9]
, 百拇医药
    许多流行病学研究资料表明,BA和AR常发生于同一患者:(1)多数过敏性和非过敏性BA患者同时患有鼻炎;(2)很多鼻炎患者同时患有BA;(3)AR不但与BA有关,也是BA的一个危险因素;(4)很多AR患者有非特异性支气管反应性增高的现象。因此,在考虑AR或BA诊断时,对上、下呼吸道均应进行检查评估 [6] ;防治BA要从防治AR抓起。

    参考文献

    1 Bousquet J.Allergic rhinitis as a global health problem.ACI Int,2001,13(4):13.

    2 殷明德.变应性鼻炎:全球性健康问题.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,2002,16(5):195.

    3 徐兴祥.在第59届ACAAI年会上专家呼吁关注过敏性鼻炎与哮喘的关系.中国医学论坛报(呼吸专刊),14版.2002,1,31.
, 百拇医药
    4 Bousquet J,van Cauwenberge P,KhaltaevN.Allergic rhinitis and its imˉpact on asthma.J Allergy Clin Immunol,2001,108(5):147-334.

    5 Fuhlbrigge AL,Adams RJ.The effect of treatment of allergic rhinitis on asthma morbidity,including emergency department visit.Curr Opin Alˉlergy Clin Immunol,2003,3:29-32.

    6 陈育智,刘传合,王德云.变应性鼻炎及其对哮喘的影响.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,2002,37(3):234-237.

    7 殷明德.鼻-鼻窦疾病与支气管哮喘.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,2000,14(11):526-527.
, http://www.100md.com
    8 Windom HH,Togias A.Rhinitis and asthma-manifestations of one disˉease.ACI Int,2001,13(4):154-161.

    9 Schultz A,Stuck BA,Feuring M,et al.Novel approaches in the treatˉment of allergic rhinitis.Curr Opin Allergy Clin Immunol,2003,3:21-27.

    (编辑李年令)

    作者单位:210029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科, 百拇医药